即時新聞:
文化藝術
金大手作紅龜粿 外籍生住宿生歡慶中秋
2022-09-09

【大成報/記者于郁金/金門報導】國立金門大學為讓所有外籍生和住宿生歡度中秋節,9月9日在中秋節前夕特邀請志工媽媽到校,教導學生手作紅龜粿,讓學生們在歡喜慶中秋之餘,同時了解金門在地傳統民俗,並把熱騰騰紅龜粿,透過手機畫面分享給遠方親友。

金大校長陳建民表示,中秋節是華人重要民俗節日,每逢佳節思親,為讓境外生感受金門傳統濃郁中秋情,感謝志工媽媽協助,教導學生們製作1000多個紅龜粿,並發送給所有外籍生和住宿生,讓許多第一次離家在金門過中秋學生備感貼心和溫馨。

金大表示,本次活動特邀請金門縣婦女聯合會及榜林社區志工媽媽到校園,教導同學們手作金門紅龜粿,每個志工媽媽都是傳統美食專家,廚藝高手,擔任紅龜粿製作的老師,駕輕就熟,同學們也學得不亦樂乎;當印有龜、桃、錢等吉祥圖案的紅龜粿,掀起熱騰騰鍋蓋時,許多同學都興奮地拍照,並分享給遠方親友。

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前所長盧根陣在2015年分享《典藏.金門民俗》乙文,提及「金門紅龜粿」文化寓義指出:據古代祭祀是活龜,後來才改龜型粿,紅龜粿也是因為紅色在中國人眼中代表吉祥,龜像徵長壽,且龜與「龍鳳麟」和稱四靈,所以紅龜粿可以說是一種吉祥長壽的象徵,其具使用模組的功能性外,從圖案意義,雕刻精美製作,可謂具備高度文化創意與藝術性;大家通稱的紅龜粿是糯米製作,紅色為主,在傳統節慶民間客家、閩南、潮州、臺灣都會使用,中國大陸、東南亞許多國家也有紅龜粿傳統文化。

維基百科資料指出,「紅龜粿」又稱「紅龜糕」,客家語稱之為紅粄,為閩南人、臺灣人、潮州人、客家人等節慶祭祀之糯米製食品,流行於福建、廣東、臺灣與南洋的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地區,狀貌扁平,約巴掌大小,紅色外壓龜印內包餡,以植物葉為墊;類似相關的食品有「紅片糕」、包捲狀,切為小塊一般只作為甜點用;在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一帶,主要以福建話「Ang Ku Kueh」來稱呼這道糕點。...一般吃起來口感同如麻糬、甜軟Q;在紅龜粿的表皮除了印有花紋外,還會印有吉祥意味的漢字,如代表福運、官祿和長壽的福祿壽等。

紅粿是金門民間流傳已久的糕餅,用糯米做成糰狀,再以粿模塑成壽桃形、套錢形、或龜形等,具有吉祥寓意之花樣,加上總是做成粉紅色(俗稱番仔紅),所以它常見於喜慶場合,是一種既好看又好吃「糕粿」;金門紅粿流傳到臺灣以後,慣稱做「紅龜粿」,或許是習慣製成龜形關係,顏色上亦較鮮艷大紅,但在用途上仍大致相同;尤其以正面是龜甲,背面是桃子的模子最普遍。

傳統紅粿製作,要在前一天將糯米浸泡溼潤,過一夜後,再用石磨磨成米漿,接著將米漿裝入麵粉袋,再以石塊重壓,瀝出水分之後,再拌入煮熟的地瓜塊,最後再摻入番仔紅的色素,做成糯米糰;適量糯米糰則包上內餡;一般有花生或豆泥,壓入粿模,脫模後的生粿,放在粿葉上,再用蒸籠蒸熟之,就是好看又好吃的「紅龜粿」了。

「紅龜粿」做成許多吉祥形狀,壽桃形象徵吃了之後,可長生不老,多用在婚後歸寧時,贈給女方的禮物,以及小孩做四月日時;套錢形象徵財富綿延,用於天公生、謝神等祭典時;龜甲形象徵福壽雙全,廣泛用在各項喜慶場合,舉凡祭祖、拜壽、喬遷、敬神等。

金大指出,今年該校共有76位境外新生,分別來自印尼、馬來西亞、香港、越南、泰國、馬拉威、蒙古、剛果、貝里斯、奈及利亞、巴基斯坦、迦納、大陸等地學生,此次境外生新生人數創新高,也展現出金大近年國際化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