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時新聞:
地方新聞
《臺詩好好玩2:臺灣漢詩的小故事‧大歷史》新書發表
2022-12-14

【大成報記者蕭宇廷/臺中報導】國立臺灣文學館長期推動《全臺詩》的整理,最近特別出版《臺灣漢詩的小故事‧大歷史》新書,並於9日在逢甲大學發表;該書是以《全臺詩》為基礎,針對大眾編寫的故事型讀物。由於一般讀者對臺灣傳統漢詩相對陌生,因此臺灣文學館推出該書,希望透過詩與故事的結合,吸引讀者進一步感受漢詩之美。

這本書共分8輯,包括「小人物的故事」、「臺灣好物」、「醫療公衛」、「寫作教室」、「詩人也有這一面」、「猜猜樂」、「詩與地理」、「品味臺灣史,讀懂臺灣詩」。書名《臺灣漢詩的小故事‧大歷史》,是以「臺灣」為範圍、以「故事」與「詩」為核心,透過挖掘詩作背後的身影與事件,從小人物、小故事開始,希望讓常民生活躍然紙上,從而折射出時代背景的大環境、大歷史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書中部份詩文,更有特殊時空背景存在。像是該書寫作於疫情期間,因此書中特別設計「醫療公衛」單元,介紹日治時期詩人對防疫的感受;而因殖民政府嚴格執行防疫,雖然本意甚佳,但政策與民俗相悖、又缺乏宣導溝通,竟讓民眾產生甘願偷偷病死的複雜心情。〈只敢偷偷死──說兩首日治時期的疫情詩〉一文,對此即有深入的描寫。

另外,「臺灣好物」單元,也從詩中一窺臺灣先民的飲食口味變化。例如荔枝與芭樂現今都是大眾喜好的臺灣水果,但是在早期,芭樂又被稱為「雞屎果」,宦遊來臺的文人提到芭樂的氣味就皺眉頭,反倒是原住民對芭樂情有獨鐘;相對之下,宦遊來臺的文人特別喜愛荔枝,並且在詩中記載原住民「厭荔枝」。書中〈芭樂V.S.荔枝 大對決〉一文對此就有詳細的介紹。

而許多正史來不及記載的心聲與生活細節,留存在詩作裡;該書便是透過詩作,讓臺灣先民的形象更為鮮明。

至於該書的編寫團隊,有逢甲國語文中心主任徐培晃(兼計畫主持人)、《全臺詩》編校委員吳東晟(兼協同主持人)、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彭心怡等。9日在逢甲人言大樓地下一樓分鹿講堂的發表會上,同時展示《臺灣古典詩選注》、《臺灣漢詩三百首》、《臺灣漢詩的教學實踐與實踐》等文學館出版品,吸引不少詩迷到場共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