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大成報記者吳非羽/臺中報導 】魅力橫掃全臺,北高巡演近乎完售的英國國家芭蕾舞團《吉賽兒》,即將於5/24、5/25登上臺中國家歌劇院;這齣由阿喀郎.汗重新編譯的舞劇,被譽為其藝術生涯的巔峰之作、更被評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傑作之一。這次製作,也是國表藝轄下3來9館首次共邀國際舞團來臺巡演。
舞齡近30年的資深首席舞者高橋絵里奈,即將在第20站巡迴場的歌劇院舞台最後一次飾演吉賽兒,並正式告別芭蕾舞者生涯。高橋絵里奈表示,她3歲開始接觸芭蕾、15歲到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學院深造,畢業就獲得舞團合約,一路待到現在,「舞團已成為我的家人」。
她接下來將轉任訓練者的工作,希望帶領年輕舞者打開視野、挖掘內心深處豐沛的情感,透過非語言肢體傳達給觀眾。
而阿喀郎重新演繹的《吉賽兒》於2016年首演,次年即獲得奧利維獎舞蹈傑出成就獎、英國國家舞蹈獎最佳編舞獎;2024至2025年在英國重啟國內外巡演,並將在2026年1月於倫敦大劇院(London Coliseum)慶祝10週年演出紀念。
這次巡演製作也在今年的英國國家舞蹈獎(National Dance Awards)大放異彩,4月剛公布的入圍名單中獲得舞者、音樂總監等9項提名;資深首席舞者高橋絵里奈同樣憑藉《吉賽兒》中的精湛演出備受肯定,入圍最佳古典舞者表現獎。
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Aaron S.Watkin表示,《吉賽兒》打開了芭蕾舞的各種可能,曾在12個國家、19個城市上演,共18萬人次觀看,很高興能把臺中加入巡演列表中。舞團每個人都以這齣舞作為榮,「這不是能放鬆在座位上觀看的作品,非常扣人心弦,你身體的每一寸都會跟著心碎的情節共鳴。」
「《吉賽兒》講述的是愛情、背叛與寬恕的故事。」高橋絵里奈分享,傳統版本的吉賽兒年輕、脆弱,帶著一種羞怯與天真;阿喀郎編作的《吉賽兒》是個堅強的人、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,「我能和這個角色產生共鳴,並希望能夠展現出堅強這一點。」
阿喀郎重新編舞的版本,從原本的鄉村場景移轉到後工業革命時代,吉賽兒化身倒閉紡織廠的移工、被阻隔於資本主義的高牆之外;愛情故事也從村姑愛上貴族、轉為女移工愛上工廠地主;並於古典芭蕾肢體中加入了印度傳統卡達克舞、現代舞的特色,東西文化融合出新的語彙及美感。
曾以《臥虎藏龍》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的設計師葉錦添,也親自操刀《吉賽兒》的服裝和美術設計。像是第二幕出沒在森林裡的「薇麗」,傳統上是穿著如仙女般美麗的白色芭蕾舞服;阿喀郎版則改以破爛、毛邊、像是隨時要崩解的絲質布料取代,並讓她們手持竹棍,結合武術動作及印度舞手勢特色,從幽魂升級成索命厲鬼。
阿喀郎素有「舞壇說書人」的稱號,相當擅長用舞蹈敘事。高橋絵里奈舉例,第一幕的高牆上,每一個手印都代表一位移民,當吉賽兒用手觸碰牆壁、再觸碰男主角阿爾伯特的臉時,彷彿在問他,「你感受到這些人的存在了嗎?」
結尾時,吉賽兒內心的掙扎與抉擇,對她來說更是最具衝擊力的場景,「每個角色都能帶入自身情感,每一組舞者的詮釋都有所不同,值得一看再看,這就是這齣芭蕾舞劇的美妙之處!」
第一獨舞者詹姆斯・斯特里特也說,飾演阿爾伯特這個角色10年,他的人生、整個世界、舞團,甚至舞蹈本身,都經歷劇烈的變化。《吉賽兒》也在每天的排練中變化,是一個不斷挖掘真實情感、體驗真實自我的過程,讓舞蹈的可能性變得很寬廣。
臺中國家歌劇院從2018年起推出友善導覽服務,逐年擴增對聽障、視障、肢障、心智障礙朋友的服務,這次除了《吉賽兒》演出之外,5/20也邀請舞團帶領「與失智症共舞」工作坊,從《吉賽兒》的角色肢體動作延伸,用舞蹈來陪伴失智症患者。
英國國家芭蕾舞團藝術推廣總監Fleur Derbyshire-Fox提到,舞蹈是非常打動人心的非語言溝通形式,身體和情感都有自己的語彙。5/20和工作坊成員共度了愉快的時光,每個患者都有不同的個性、照護者也展現了無比的關懷,打造出安全的環境,一起自由自在地參與。
尤其失智症患者到新環境、面對陌生人可能會引發焦慮,但當天參與者都回饋,感覺到平靜、充滿啟發、感受到自己是團體中的一份子。